华米官网上,不同价位不同产品细分到了各个领域
由于这种布局上的循序渐进,华米找到了一条能够覆盖不同人群数据的产品思路,而通过和小米生态链的密切合作,这种思路又进一步被放大其价值。
"智能家居让我们可穿戴设备的场景更广泛,也是我们的竞争力之一。语音控制的方法更进一步是什么?我之前也分享过,我们通过手环,睡着之后,灯就自动关了,不需要通过语音的方式让它关,为什么呢?因为手环把睡眠信号检测出来,通过蓝牙广播出去,让空调和灯自动的调到适合的状态,这是跟其他智能家居设备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更自动化的检测人体的状态。"
在黄汪看来,智能可穿戴市场上,没有任何一家其它公司比华米更懂人体数据。因为华米拥有人的 24 小时状态和数据。目前来看,在所有用户中有超过 70% 是每天都戴着手环睡觉,剩下 30% 的用户睡觉的时候不戴手环,这样的使用度,可以侦测到丰富数据。
而因为小米生态链的联动,华米不仅让可穿戴设备成为了类似于"智能音箱"一样的控制中枢,还因为手环控制而更加无感,这使其更独一无二。但这还只是华米对人体数据的一种运用方式,站在更高一层来看,人体数据的使用还有更大的价值。
如果对苹果产品有所关注,你就会知道在2017年9月的苹果发布会上,苹果在手表心率追踪上带来了系统级更新,与 FDI 和斯坦福等机构合作,对于人体心脏这一器官进行更系统化追踪,从而能够帮助用户及时预防心脏突发疾病。而实际上,在苹果发布这一功能之前,华米于2017年4月推出的米动健康手环上,就已经具备了心电图(ECG)监测的功能,这款产品也是华米面向医疗健康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对于人体数据的深度运用是其重点。
米动健康手环比苹果更早开始监测和运用心电图数据
"这个手环第一次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把房颤这种心脏病变的问题找出来。什么意思?房颤什么时候会产生?比如我们熬夜两点、三点,觉得心脏突然不舒服,导致猝死等病变,其实是可以通过提前 3 天,心脏的疲劳度以及跳动的问题,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找出来的。"
黄汪认为,对于心电图这样更专业的数据,华米采集之后通过和安贞等医疗行业的专业机构合作,利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可以强化诊断结果,这种方式能让未来可穿戴设备具有更大价值。而对于医疗机构来说,也只有手环这样的设备,能够随时随地 7×24 小时对人体数据检测,并反馈回最真实的信息。而这只是华米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计划,将会更进一步细分人体数据类型,黄汪说:
"心电图上的突破,还有血压,血氧,血糖等等,综合起来会给一个人带来更多的价值。在这个方面来看,今年我们会出血氧方面的产品。"
人体数据的生态闭环说来容易,但实际运用则是复杂工程。要在海量的人体数据中找到有价值的部分,并运用到合适的地方。既需要硬件产品的覆盖,还要更专业的技术分析。对于华米来讲,要想建立这样的壁垒,不仅仅是在硬件上下功夫,数据的利用是另一个重点。
也因为这样,这个闭环如今需要更多投入,黄汪坦言在过去的大半年时间里,他「悄悄做了很多事」,在全球范围内找人。通过华米上市的契机,华米邀请了张宏江担任华米科技独立董事,张宏江博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科学家,曾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担任 CPO,并担任微软亚洲工程院的院长,2011 年加入金山担任 CEO,2016 年退休。另外还邀请到了汪孔桥博士,作为前诺基亚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他是诺基亚中国博士后工作站的负责人,在 AI 方面有很多年研究。
华米用户月活数据如今已经超过 1100 万,这些用户每天贡献的大量的数据,包括了运动、睡眠、体重、心率等多方面内容。市场上拥有这一量级的数据公司并不多,这无疑能够为华米带来巨大的潜力,而由于医疗领域和人工智能方向的联合,华米的"人体数据"壁垒已经初见端倪。
小米手环 3 和可穿戴设备的循环
大屏化、eSIM 化将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趋势,虽然黄汪很早就意识到这两个特点并将类似产品做了出来,但如今回头看他认为,只有时机合适,这类产品才会成熟。
所谓"时机",其实正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痛点要解决。在做小米手环之前,黄汪有一段惨痛的经历,他曾带领团队推出过智器(SmartQ)系列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表。彼时这款名为 Z Watch 的智能手表拥有近乎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但在当时,功能丰富的另一面意味着续航薄弱,在市场上对可穿戴设备没有依赖的情况下,这样的智能手表没能取得成功。
经此阵痛,黄汪在做小米手环时最先思考的就是,如何做一个长续航的产品?因为长续航会起到教育用户的作用。如果用户因为给手环充电,忘了再戴起来,这样用户的流失是非常高的,而且每周都会流失一部分。
从小米手环 1 开始,黄汪就将长续航作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第一优先特性,此后的小米手环 2 上,虽然加入了触摸屏支持,但续航方面依旧没有受到影响,因此从 2016 年发布至今,这款价格很低(149 元),功能实用的手环销量过千万也就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