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冉启行
清晨的深圳蛇口,各式各样的集装箱旁,叉车往来穿梭,机械运作的轰鸣率先打破周遭的宁静,宣告着新一天忙碌的开始 。自 2000 年“走出去”战略提出以来,「出海」已然成为了不少中国企业的家常便饭,如华为、传音、字节跳动、SHEIN、大疆等企业,皆是出海成功的典范。对于 XR、AI 眼镜等前沿科技产品而言,海外市场亦是大家布局的重点版图。由 Ray-Ban Meta 掀起的新一波 AI 眼镜热潮,不仅在国内呈燎原之势,它们还一同“卷”向了海外市场。
多家企业布局,中国 AI 眼镜出海进行时
作为海外市场最大众筹平台,Kickstarter 通常是初创企业出海的第一站。目前,包括闪极科技海外 AI 眼镜品牌 loomos、Gyges Labs 和上海彩瞳公司 Moody 联合打造的 AI 隐显眼镜 Halliday、 回车科技旗下 AI 眼镜 Looktech 均已在 Kickstarter 上开展项目众筹。截至 2月 18 日 16:00, Halliday 已获得 6,471 人支持,累计认缴 2,655,056 美元;loomos 已获得 7,064 人支持,累计认缴 1,770,369 美元;Looktech 已众筹完成,但用户仍可延迟认缴,共 4,642 人支持,累计 1,159,222 美元。
三款 AI 眼镜产品均已远超众筹目标,累计拿到了约 558 万美元预交付资金(约4060万人民币)。
此外,不少国产 AI 眼镜还在积极推进中。据 VR陀螺独家获悉,由前字节跳动新石实验室总裁,锤子科技合伙人/COO/CTO 吴德周创办的「致敬未知」也将发布全新多模态 AI 眼镜,并启用全新品牌名“BleeqUp”,重点拓展海外市场,产品预计将于今年 3 月份在海外开启众筹。
据了解,BleeqUp 新品将在应用场景上另辟蹊径,与目前 Ray-Ban Meta 类 AI 眼镜有所差异化,聚焦用户在垂类场景下的独特需求,目前仍在有序推进中。时隔一年再发新品,致敬未知从产品定义到市场战略都进行了重新梳理,也希望其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商业化产品路径。雷鸟创新旗舰产品 AI+AR 眼镜雷鸟 X3 Pro 也将于本年度 Q2 在海外同步发布,早前透露的消息显示其已在亚马逊配货中使用,可能新款眼镜会 B、C 两手抓。今年,Rokid AR Spatial(Rokid AR Lite海外版)将会在美区开售,同时,与暴龙合作的 AI 眼镜 Rokid Glasses 也会陆续开售。
作为传统手机厂商的星纪魅族,海外市场渠道早有部署。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一季度星纪魅族与 Up Network 将合作构建 Web3 AI 眼镜,眼镜将基于 StarV Air2 开发,配备光波导方案。此外,设备还将搭载 Google Gemini AI 大模型。AR+AI 之外的 Web3 概念,或能为星纪魅族在海外市场带来全新市场增量。其他已在海外建立渠道,正在 Amazon、ebay、一方独立站等平台销售 AI 眼镜的中国厂商还包括 VITURE、逸文科技、GetD 格多维等。
中国 AI 眼镜出海,全面推进中。
「百镜大战」角逐,拥挤的中国 AI 眼镜赛道
出海的背后,实际上是拥挤的中国 AI 眼镜市场下,企业商业化落地、风险分摊的战略选择。纵观一部部科技创业史,我们不难发现,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始终保持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对于那些科技属性含量较高的产业更是如此,从长远来看,多数行业最终都会趋向于寡头垄断格局。据 VR陀螺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超 30 家厂商已布局 AI 眼镜赛道,包括手机厂商:华为、小米、OPPO、星纪魅族、荣耀、传音;互联网厂商:字节跳动、百度、阿里巴巴、中国电信;XR 初创公司:雷鸟创新、Rokid、致敬未知、影目、VITURE、李未可、大朋VR、回车科技、Gyges Labs(前仙瞬科技)、莲偶科技、蜂巢科技、加南科技、逸文科技、INAIR、天趣星空;其他 3C 公司:闪极科技、雷神科技、韶音、1MORE、品胜、格多维、KTC 等。
数十家厂商的布局,注定了残酷的市场竞争。特别以手机大厂为主的硬件厂商,其在 AI 眼镜上的技术算法、系统生态上拥有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互联网大厂在一方大模型的积累下,同样拥有较强技术壁垒。反观初创公司,去除了各类条条框框,虽拥有较高的项目灵活度、创新自主性、整体推动效率也更快,不过总体而言,风险依旧不可小觑。如何巧妙规避大厂锋芒,成功瓜分一杯羹成为了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在这一竞争格局下,初创公司若想突出重围,产品差异化策略、核心技术创新是一方面抓手,另一方面,市场战略的选择也是关键要素。
初创公司的「先发优势」故而可助力其率先抢占海内外市场份额,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品牌认知,快速积累用户数据,深度洞察用户需求,进而持续优化产品功能,打造更贴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生态。但若市场渠道过窄,也可能会错失全球范围内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多元化的市场机遇。不出海,便可能提前出局。
欧美市场:AI 眼镜产业扩张的黄金沃土
14 亿人口的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但 37 个发达国家累计的 9.31 亿人口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事实上,在早期讨论 Ray-Ban Meta 的成功背后,我们也一直在强调「消费环境、消费偏好」等地域属性的影响。第一,欧美等发达市场,以太阳镜为代表的眼镜产品需求较大。我们经常在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一个不常佩戴眼镜的用户购买智能眼镜,答案只有一个「场景需求」。早在智能眼镜尚未普及的年代,欧美市场的太阳镜销量已卖到了全球第一。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太阳眼镜的年均销量高达 1.103 亿副,销售总额超 21.6 亿美元。这背后其实是多个因素的组成,与其国家地理环境与气候、生活习惯、文化等相关。大多数欧美用户使用太阳镜的第一要素是为了阻挡紫外线和减少眩光,保护眼睛免受伤害,无论是开车、户外活动等,都需要一副太阳镜。
在欧美圈的时尚文化中,太阳镜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从好莱坞的星光大道到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的时尚秀场,太阳镜早已超脱了其遮阳的实用功能,成为了彰显个人风格与时尚态度的关键单品。当然,眼镜的品类需求并非仅限于「太阳镜」,互联网与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展,学习、工作场景下用眼习惯的改变,也加速了眼镜成为一个更加普遍的日用品。
权威眼科杂志“眼科学文献”(Archives of Ophthalmology )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美国人的近视发病率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增加了 66%,即从 1971-1972 年间的 25% 增加到 1999-2004 年间的 41.6%。鉴于近年来大家对于用眼习惯的重视,虽有所改变,不过目前美国近视数据预估依旧保持在 40% 以上。
欧洲近视率同样居高不下,欧洲眼科杂志(Eur J Ophthalmol)的 2020 年的一组研究数据统计显示,欧洲近视患病率为西欧 36.7%、中欧 34.6%、东欧 32.2% 。
第二、美国配镜可使用保险服务,降低购置智能眼镜的费用。从 Reddit 等海外论坛上,我们发现包括美国、加拿大等不少发达国家都有「眼科保险」服务(前提是有购置保险),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购买 Ray-Ban Meta 的价格,包括镜框与镜片(具体取决于保险协议)。有用户甚至花 189.2 美元就拿到了一副原来需要高达 699 美金的带近视矫正的 Ray-Ban Meta,甚至比 Ray-Ban Meta 墨镜款原价 299 美元更低——这并非个例。当然,也有部分没有购置保险的用户,如果选择额外的处方配镜,那将会是一笔接近 1000 美元的高额费用。
不难看出,对于拥有眼科保险的用户而言,购置一款 Ray-Ban Meta 具有非常显著的价格优势。相比普通眼镜,一款拥有 AI 功能与摄像功能的智能眼镜无疑更具吸引力。Ray-Ban Meta 的百万台销量,相信背后也少不了保险公司们的“一份力”。对于一众想要出海的 AI 眼镜初创公司而言,在用户保险的支撑下,营造了一个更为有利的消费环境。第三,眼镜消费认知,海外市场客单价较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于眼镜的认知不仅仅局限于视力矫正工具,同时也将其视为时尚配饰与科技融合的象征。
他们对于高品质、具备创新功能的智能眼镜接受度极高,愿意为前沿科技与时尚设计买单,Ray-Ban Meta 的上百万销量恰巧也论证了这一点。对于不少想要出海的企业来说,只要产品够硬,保证成本的前提下,也可拿到一笔不菲的利润。
写在最后
当然,中国 AI 眼镜出海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很难一帆风顺。鉴于目前中国 AI 眼镜的市场规模,产品影响力等,倒也不用担心美国商务部的「精选」。不过,产品会面临来自老大哥 Ray-Ban Meta 的直接竞争,倒是一个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如果自家产品不能在价格、技术、场景、渠道上做出一定差异化,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另外,不同国家地区的用户习惯、政策法规,技术认证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对于初创公司而言,海外团队的建设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工作。除传统线上电商之外,对于眼镜类产品而言,线下眼镜渠道、配镜服务的拓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板块。特朗普上台之后,贸易政策与地缘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壁垒、技术壁垒不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 AI 眼镜出海的成本与风险。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原文标题 : 超4000万元,中国 AI 眼镜「涌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