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沦为“四不像” 如何止住发展颓势?

镁客网 韩璐 中字

去年,CES展会特地为可穿戴设备开辟了一块独立的展馆,到了今年,这项“特权”被取消了,原因嘛,相信大家心里是门儿清。

据IDC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市场依旧疲软,整体销量为2300万只,仅仅保持了3.1%的微弱增长,出货量则为270万,较去年同期的560万下降了51.6%。与此同时,Fitbit先后收购智能手表公司Pebble和Vector,微软、Moto 360相继宣布退出智能手环市场……一个个消息砸下来,只见智能穿戴市场的天空一片灰蒙蒙,令人感到茫然无措。

市场疲软?真正的市场仍在摸索阶段

2013年,谷歌推出智能眼镜,令人眼前一亮,随后,一些可穿戴设备也渐渐的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到了2014年,苹果Apple Watch的推出成为了引爆智能穿戴市场的那一根导火索,一时间,智能手表、手环、眼镜、项圈等五花八门的产品纷纷亮相,可穿戴设备开始悄然走红。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可穿戴设备的全球出货量是970万部,2014年为2890万部,2015年达到了7810万部,目前2016年前三季的出货量只有4490万部,距离前年的市场还差个3320万部。此前在2016年年初,IDC发布的报告里面称,预计2016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较之2015年将增长38.2%,至1.10亿部,然而,面对2016年的市场疲软,预计IDC这次要实力“打脸”了。

当前,在火热过后,可穿戴设备的续航差、功能单一、无法满足需求等问题渐渐开始凸显,由此一来,“鸡肋”成了可穿戴设备的一个显著代名词,尤其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这两个占领了绝大市场份额的产品。

面对市场的疲软,不少人都在唏嘘智能穿戴或将淡出市场。然而,就在日前,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团队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证明可穿戴设备的监测数据可以有效预测疾病,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这一消息无疑带给了他们一个“起死回生”的希望。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